集村農舍為何受到民眾青睞?

政府為促進農地合理利用,提高農民生活水準,制定了《農業發展例》,爾後為了活化農村,遂進一步開放集村農舍的申請。可以這麼說,集村農舍有今天的果,跟政府當初種下的因息息相關。

政府開放集村農舍的歷史背景,在於鄉村人口大量往都市地區集中,農村面臨後繼無人、村落蕭條的窘境所以立法原意是要讓老舊、破敗的農村透過集村方式,重新凝聚其聚落風貌

但人算不如天算,社會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政府立法的初衷,在城市房價大幅飆漲的今天,土地成本相對低廉,且擺脫蝸居大樓的大棟距透天生活風貌,讓集村農舍受到城市民眾青睞。

可以這麼說,對集村農舍情有獨鍾的購屋民眾,通常是城市裡的青壯年族群,反而不會是長年居住在農村的老弱婦孺,一方面後者日常的生活型態通常較集村來得寬闊,集村不見得符合他們的需求,對他們缺乏吸引力

另一方面集村農舍需募集至少20戶農民,才能申請建照,並且透過整體規劃設計,配置法定停車場、社區廣場與污水處理等設施,這些Know-how與額外成本所形成的門檻,遠非一般農民所能負荷,因此才會興起代理人制度,亦即坊間常見的集村建案。

在房價飆漲的今天,集村農舍所具備的「相對低廉房價」與「相對寬廣空間」特色成了受到青睞的主因,但也因此成為眾矢之的。中央政府原希望透過《農業發展例》解禁部分農地的限制,但在解禁之後,發現情況有點失控、招來物議,突然間又一夕翻盤,讓人傻眼。

再者,新竹縣集村農舍每棟行情約從800~1300萬不等,這樣的農舍能叫做「豪宅」嗎?這帽子未免也太大了。「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。」假設集村農舍失去了上述特色乏人問津,監察院與農委會應不致於拿它開刀。唯有了解購屋民眾的心理需求,才能持平看待集村農舍的存在現況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ll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